心儒慈語─經典語錄《道德經》(48)〈不盈章第十五〉(一)

西元二○○九年九月一日
台中儒光總部省禱室

《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心儒慈語》

  『盈章第十五這一章老子提出的,是我們修煉者要修煉行道,就是古之聖哲修煉行道的一個境界的藍圖,規劃出我們修道精進者所要擁有的功夫,然後一步一腳印的去修煉。文中字字珠璣,這是我們修煉者的日常功課,還有修持的一個準則。我們看一下內文:

  「古之善為士者」,「善為士者我們把他稱作修道者、修煉者。古代的時候,欲學道修煉者,這種人了解天之道,知道陰陽消長之妙;就像之前的章節,我們說的陰陽消長,有善有惡,有陰有陽,就像我們看有白天黑夜,白天的結束是黑暗的開始,但是黑暗的結束又是白天的開始,所以世間在這個陰陽的運化當中,生消不已;就像人會長大,人由小嬰兒然後長大到一個階段了之後,就開始衰老,世間任何的一切都離不開這個定理,因為這個定理,人所以受這個束縛。

   所以並不是在死煉這個肉體,很多宗教的修煉者修錯功夫,認真的修煉這個肉體,煉到認為這個肉體能夠有很大的能量、很大的氣或是怎麼樣,但是到最後還是沒有辦法解脫生死的,因為這個肉體本來就是五行所造化的一部分。

  要解脫生死,真正要煉的是什麼?要煉的是精神。所以我上課時常跟各位說,文天祥祂為什麼寫下浩然正氣歌?現在的年代很多宗教修行者,叫各位要修煉浩然正氣,就是要修煉他的肉體,每天靜坐、參禪,死守這個肉身;可是當時解脫生死是文天祥所寫出來的,祂有沒有靜坐?有沒有煉這個肉體?沒有啊!可是為什麼祂會浩然正氣長存?為什麼這些聖哲會流傳千古?祂們的肉身早就不見了。

  就像關聖帝君,祂最後死的時候,也是身首異處,可是為什麼祂現在精神長流千古?為什麼祂現在永遠不死?永遠活在敬仰祂的人的心當中?所以重點並不是在煉這個肉體。當時文天祥祂以忠義之心,來煉祂的精神力量,煉祂的本心,所以祂浩然正氣長存啊!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真理。

  古代修道之士、修煉之士,他能夠知道陰陽消長之妙;悟道者,能夠避陰陽、避生死,不被善惡所拘,悟道者能夠達到如此。如何避陰陽?就是你的心不落入執著、分別、對待當中,不落入這個消長當中。

  但是很多人說,古代的仙人不是脫殼飛昇嗎?其實脫殼飛昇,不是這個肉體跟著帶走了。各位,你們想想看,佛教的創始者是誰?釋迦牟尼佛!最後釋迦牟尼佛祂還是一樣顯現什麼?顯現衰老,顯現死亡,最後祂往生之後,也是一樣回歸於大地,所以釋迦牟尼佛,祂也是在顯現這個道理、這個真理。

  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古代修煉者,他們都是在這當中明白這個真髓,為什麼要避陰陽?避陰陽的用意就是如此。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之後,就明白修道要往哪個方向去修煉。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是細微的意思,是指「道」的實踐力量,能夠達到一個細微的地方,雖然很小的事情,但是也不疏漏。是善盡,就是不論什麼事情都能夠做到,不太過,也不會不及,就是中庸的地方,而且盡善盡美。是玄遠,意思是說修煉者在他的言行表現上,雖然看得出他的美、善、真,但不知他的潛化力量,有多麼的玄遠。就是通達的意思,是說他能夠貫通萬殊,明白真理真諦,無所不至、無所不達。(下期續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