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從回家的這一刻才開始

BBC NEWS中文2019年 2月 19日報導
佐伊·科米爾 Zoe Cormier

凖備回歸野外的小猩猩© International Animal Rescue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對一些動物來說,回歸自然長路漫漫。

人類對待捕獲的野生動物,在很多方面都已經極大改善了。曾幾何時,羅馬人在鬥獸場裏折磨和屠殺獅子、豹子、犀牛甚至大象都是司空見慣的事。直到19世紀,鬥熊活動在整個歐洲都還很普遍。

如今,馬戲團動物已漸漸成為歷史(英國政府已經全面禁止),但那些曾生活在動物園、馬戲團,或是被當成寵物的動物,剛剛獲得自由後又會怎樣呢?那些被圈養多年的動物,真的能夠重獲自由嗎?

即使一輩子都生活在最人道的動物園裏,動物也會因多年的圈養而受到嚴重影響。它們學不到關鍵的生存技能,太習慣於與人接觸,缺乏對人類先天的恐懼感,極容易受到偷獵者的攻擊,也無法適應野外的生存條件。

電影《人魚的童話》(Free Willy,1993年上映)中虎鯨明星Keiko的故事尤其令人心碎。大量民眾寫信要求將Keiko放生,於是他在1999年被空運至冰島。但可惜,Keiko無法適應野外惡劣的生存條件。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捕獲,習慣了與人接觸,人們幾次試圖幫助他加入野生族群都以失敗告終。最後,Keiko遊進了挪威的一個港口,主動尋找人類的陪伴。他沒辦法融入野生虎鯨,也無法自己捕食獵物,最終在2002年死於肺炎。(非當事鯨)

「放歸自然並不一定是對動物最有益的做法,」德雷珀博士(Dr Chris Draper)說。他是生來自由組織(一個主張讓動物生活在野外的慈善機構)動物福利和動物捕獲部門的負責人。「動物被帶離野外時就已經遭受了傷害,將它們放歸自然可能會雪上加霜。」

對於魚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來說,野外放生相對簡單。例如,青蛙通常可以在實驗室中大量繁殖後放歸野外。但靈長類動物、大型貓科動物、大象、海豚和鯨魚等複雜哺乳動物可能需要母親多年的教導,以及與同類群體生活才能長到成年,放生它們要困難得多。

摩爾(Katie Moore)是非政府組織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保育和動物福利部門的副主席。她表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將動物,譬如大型哺乳動物放生野外的議題都被遺棄了,人們認為讓捕獲的動物重返自然是不現實的,但現在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質疑這種想法。野外放生確實在很多情況下仍然不可能,動物受到了創傷,或者在非常年幼就被捕獲時尤為如此。我們還要特別小心不要把疾病傳播給野生動物。但對於某些動物來說,如果我們經過深思熟慮後採取科學的方法,讓它們重歸自然是可以做到的。」

以津巴布韋的非洲獅為例,「環境研究信託」15年來一直在努力將獅子放生回野外,首席執行官蒙克斯博士(Dr Norman Monks)說:「獅子確實可以適應人類,但我們要確保所放生的獅子沒被馴化。」

放生過程分為多個階段,最終是將這些曾被圈養的獅子在野外所生的幼崽放歸自然。首先,已經習慣了人類的獅子會被放到一個大圍場,有獵物可以捕獵。接下來,這些(人類再也不會插手的)獅子最終會形成一個獅群並生出新的幼崽。這些幼崽會一起長大,形成社會關係,最終以獅群為單位被放歸自然。

「這一過程很重要,如果這些幼崽沒有互相關愛的凝聚力,我們不會把它們放到野外。」因為獅子是高度群居的動物(也是唯一會社交的貓科動物),在凖備將它們放歸野外時,需要考慮它們對群體生活與生俱來的需求。

許多組織都在挑戰舊觀念,並致力於開發適應不同物種需求的新技術,以實現一度被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其中包括黑猩猩康復信託、野生動物獸醫國際組織和生而自由。

回歸野外對某些動物來說要更困難,我們需要仔細考慮每個物種的需要。

德雷珀博士說:「北極熊這個物種的問題非常嚴峻。它們的生存環境十分特別,需要向母親學習在這種環境中生存的技能,在沒有回到自然之前學習這些技能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其他熊類重回野外後似乎比較成功,但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每個動物的自身情況,比如說被捕獲時的年齡,初生階段是否在圈養環境下長大,以及被圈養的經歷,包括創傷、健康狀況和早期營養攝入。並沒有什麼靈丹妙藥。」

國際動物救援組織的工作人員將一隻懶猴放歸野外,此前它一直被當作寵物© International Animal Rescue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許多物種都和獅子一樣,關鍵是要將它們成群放生。德雷珀說:「黑猩猩即使是在實驗室裏生活多年,當一起被放生到受保護的島嶼上時,情況也很好。」

自2006年以來,印尼猩猩救援組織的保育人士收養了許多猩猩寶寶,猩猩媽媽多因踐踏莊稼而被農民射殺,它們則被當作寵物飼養。在野外,猩猩寶寶會和母親一起生活長達9年,這對靈長類動物而言也是非常長的時間,這意味著猩猩孤兒需要額外多的養育和教育。猩猩寶寶會在該組織生活5到10年時間,學習關鍵的生存技能,比如爬樹、開椰子、抓白蟻,以及學會害怕蜘蛛、蛇和人類等各種威脅。

「我們盡量不插手,盡量不讓它們依賴我們,因為它們需要學會不相信人類,」國際動物救援組織猩猩救援項目的主任桑切斯(Karmele Llano Sanchez)說。「它們該從彼此身上學到更多東西,而不是從我們身上,這一點很關鍵。動物能很快學會一項技能,然後繼續教給其他動物。這樣它們才能學會如何重新成為一隻猩猩。這需要多年的時間和大量的努力,但已經相當成功,我都沒想到項目會這麼順利。即使野生猩猩在森林大火中受了傷,或是經歷過饑餓,也可以恢復健康,重回野外。」

放生一隻猩猩花費可不少。每月的護理費用為250美元,最終可能要花5000甚至10000美元,放生總是受到資金限制。

然而,關愛猩猩帶來的高額成本也有好的一面。桑切斯表示:「成本確實很高,但錢主要用於支付嚮導和追蹤人員,追蹤人員在野外追蹤猩猩。我們僱傭了很多人,這樣就能得到社區的支持,歸根結底是為當地人在狩獵和伐木之外提供了另一種絶佳的收入方式。」

這又引出了放生過程中的另一項重大挑戰。當今世界,狩獵、伐木、偷獵和農業正使得野生環境越來越少,為動物們找到合適的棲息地成了一大難題。

桑切斯說:「人們對棕櫚油的需求正在增長,馬來西亞的棕櫚油正出口到世界各地,因此猩猩孤兒的問題只會愈演愈烈。」

德雷珀博士說:「我們的理想是永不言敗,但現實告訴我們,即使動物有能力重回野外,找到合適的放生地也極為困難,但我們必須嘗試。這確實很費時耗財,但如果有成功的可能,我們就必須嘗試,原因很簡單,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的摩爾表示,某些動物回歸野外的過程會一直很難,比如小象,或者寵物獵豹,這兩種動物都很快適應了人類的照料,但我們才剛剛開始挑戰關於放生的舊觀念,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如果不突破極限,就永遠不知道有多少可能性,」她說。

心儒慈語 第十章 修煉心蓮─心念 第七條:修煉者要視天下眾生為我們的兄弟姊妹,不管他是何宗教、何種族之人,不管他是否披毛戴角,因為我們的靈性皆來自同一根源。如果能拋卻分別心,以無比的愛心、包容心來對待一切眾生,那時你的心是清靈祥和的,而天地造化萬物的大奧妙,此刻即在你心中朗現,你也才能真正明瞭佛教教主所言的「佛性平等」。

心儒慈語  第十章 修煉心蓮─心念
點擊了解更多......

但願
點擊連結了解更多......

十大理念
點擊連結了解更多......

 引用出處:BBC NEWS中文《動物放歸野外:重獲自由面臨的種種挑戰》